从姚纳慈善赛的“想做就做”,到姚基金长期发展的“想好了再做”,姚明和他的团队走过了十八年公益之路。这十八年,是一个从感性出发,逐渐走向理性深耕的过程。
姚明回忆,第一次举办姚纳慈善赛时,姚基金尚未成立。当时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希望通过行动帮助一些人。直到汶川大地震发生,他们前往灾区实地探访,所见所闻让所有人心情沉重,也坚定了他们参与重建的决心。正是这种感性的推动,让他们迈出了公益的第一步。
然而,姚明深知,仅靠热情难以实现长远发展。公益事业需要持久的投入和系统的规划。于是,姚基金在行动中不断思考,逐步建立起理性的运作模式。他们从最初的即时响应,转变为注重项目可持续性和社会影响力的长期策略。
十八年来,姚基金始终坚持以孩子为中心,聚焦青少年体育教育。通过篮球季、希望小学建设等项目,他们不仅传递关爱,更在努力构建可复制的公益模式。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,让姚基金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如今,姚基金已成为中国体育公益的重要力量。它的成长证明,公益既需要初心的温度,也需要理性的深度。只有将两者结合,才能真正实现“帮助更多人”的使命。
